一、孙子兵法:简介/导读

孙子兵法 1188 0 2019-12-02

一、孙子兵法:简介/导读

导 读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著作,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兵书。它不但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被誉为“ 兵经”、百代谈兵之祖”,而且也蜚声海外,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占有极突出的地位。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孙武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惠民县)人。他的生卒年月已不可详考,大致与孔子同时期,主要活动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孙武的先祖陈完是陈国人,因内乱而逃亡到齐国,受到齐桓公的器重。后改姓田,因伐莒有功而赐姓孙。他的父亲孙凭也是齐国的高级官员。由于孙武生长在这种世袭的贵族家庭,祖辈都精通军事,使他从小就受到军事的熏陶。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对孙武研究军事十分有利。齐国是周代大军事家姜子牙的封地,后来又是大政治家、军事家管仲的活动场所,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军事遗产。齐桓公称霸以后,齐国又一度成为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和军事活动的中心,群贤毕至,豪杰荟萃。这样的环境对孙武研究军事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使他在青年时代就成为学识渊博的军事人才。

    后来因齐国内乱,孙武出奔吴国,大约在都城姑苏(今苏州)附近过着一种隐居式的生活。他一面潜心研究兵法、著书立说,一面密切关注着吴国的政治动向。在这段时间里,他结识了好友伍子胥。

    公元前516年,阖闾自立为吴王,任命伍子胥为大将,准备讨伐楚国。伍子胥深知孙武的军事才能,因而一连七次向吴王推荐。

    公元前512年,吴王召见孙武。孙武带着自己苦心写就的兵法十三篇(即《孙子兵法》进见吴王。吴王知其精通兵法,谋略过人,善于用兵,当即任命他为将军。

    孙武为将后,为吴国的兼并战争立下了卓越的战功。《史记》上讲:“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他与伍子胥一起,协助吴王阖闾三次伐楚,攻占楚国首都郢城。又攻破越国,开疆辟土。后来吴军在艾陵大破齐军,阖闾在黄池会盟诸侯,使吴国取代了晋国的霸主地位。所有这些辉煌的胜利,孙武都是出了大力的。由此可见,孙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军事理论家,而且也是富有军事指挥才能的军事活动家。

    孙武的结局不得而知,很可能是飘然归隐、老死山林。但他撰写的《孙子兵法》却代代流传,一直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孙子兵法》是现存我国和世界军事理论史上最早形成战略体系的一部兵学专著。该书共分为十三篇,即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间篇

    这部兵法在篇幅上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千余言,但内容却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涉及到战争规律、哲理、谋略、政治、经济、外交、天文、地理以及气象等多方面内容,堪称古代兵学理论的宝库和集大成者。它对古典军事理论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有所论述。从大的门类看,它包括军事思想、武装力量建设、军事学术、军事地理等门类的知识。从具体学科看,它包括军事哲学、建军指导思想、作战指导思想、战略学、战术学、军事预测学、军事情报学、军事心理学、军事人才学、军事运筹学、军事训练学、军事管理学、战争动员学、军事后勤学、军事地形学等学科的知识。我们在了解这些知识的发展过程时,往往都要追溯到《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以从战略理论的高度论述战争问题而著称,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充满了智慧的光辉。它以研究战争的普遍规律为目的,深刻论述了战争的致胜因素,分析战争胜败的经验教训,强调“庙算”(军事决策)的重要性以及战争与政治、经济、外交、天文、地理等各种因素的关系,指出将帅指导战争、组织战争和发动战争要审时度势,谨慎从事,决不可轻率用兵。强调以谋略战胜敌人,而不是单纯依靠强力,强调斗智而不是斗力。指出指导战争的最高境界在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不用流血作战的手段而使敌人屈从我的意志,其中包括采取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经济斗争等综合手段。强调“必以全胜争于天下”,力求以最小的损失获取最大的战果。

    主张用兵必须因势利导、因敌制胜,发挥战争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诱使敌人走向失败。

    强调必须在战略和战术上争取主动、抢占先机,尽可能做到“致人而不致于人”,即 我方能调动和驾驭敌军行动,而敌军对我无可奈何。失去了主动权,就难免败亡的命运。主张“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就是根据不同的敌情、我情、地形和其它条件,灵活用兵。要求将帅在变换战略战术时做到“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强调“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也就是必须实事求是,摸清一切情况,才能下定作战决心,才能自觉掌握战争规律。否则,单凭主观臆断、意气用事、贸然兴兵,必然导致失败。

    主张“ 出其不意,攻其无备避实就虚,速战速决。认为指挥作战必须出敌意料,变化无穷;要将奇和正、虚和实巧妙运用欺骗敌人,调动敌人。强调准确地选择主攻方向和主攻目标,以压倒敌人的优势和迅雷不及掩耳的动作展开进攻,速战速决,克敌制胜。

在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中,《孙子兵法》把“人和”置于首位,认为政通人和、上下一心是战胜敌人的首要法宝。重视军队建设,强调将帅在治理军队、统驭部属时必须做到“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恩威并重,信赏必罚,刚柔相济,这样就可以训练出一支必胜的军队。同时对将帅本身也提出严格的要求,认为必须以“ 智、信、仁、勇、严”作为衡量将帅的标准。

    总之,这部兵法几乎涉及到战争活动中的所有重大问题它以战争的胜负为出发点,以高度清醒、冷静的态度来认识、判断和指导战争,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战争活动的关键因素,把握战争的本质,进而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战争规律的战略战术原则和富有真知灼见的至理名言。

    《孙子兵法》在孙武晋见吴王阖闾时就已经是一部完整的军事著作。它问世以后被广泛传播和应用,西汉时经过整理校订,始有定本,从此代代相因,流传至今。本世纪70年代在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残简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古的抄本。


    历代研究和整理《孙子兵法》的作品很多,主要表现在对《孙子兵法》的校勘、考证、注释和通解等方面。据统计,历代研究注释者,仅留下姓名的就有200多家,研究著作500余部,存世的也有420多部。

    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的《孙子注》(又称《孙子略解是今天存世的最早注释本。曹操本身是军队统帅,又深通兵法,所以他对《孙子兵法》的注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唐宋时代注家蜂起,出现了许多《孙子兵法》的单注本、集注本和合刻本,其中以《武经七书》和《十一家注孙子》对后世影响最大。

    宋神宗元丰年间将《孙子》、《六韬》、《吴子》、《三略》、《尉缭子》、《司马法》和唐代李靖的《李卫公问对》合在一起, 号为“武经七书”,颁行武学,作为军事专科学校的法定教材。

    《十一家注孙子》是将历代整理和注释《孙子兵法》的名家之作合刻在一起,成于宋代。这十一家是曹操、孟氏、李筌、杜佑、贾林、杜牧、陈皞、梅尧臣、王皙、何延锡和张预。明清时代,刘寅作《武经七书直解》,是明代最早的注本,其后又有赵本学的《孙子书校解引类》,都具有代表性。清代以孙星衍校《孙子十家注》最可称道,在近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诸子集成》中收录的就是这个本子。

    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三种宋代版本最为可贵:一是《魏武帝注孙子》,二是《武经七书·孙子》,三是《十一家注孙子》。本书采用的就是中华书局根据宋本《十一家注孙子》的影印本,同时参考了《孙子兵法》残简本。

    《孙子兵法》在海外的流传以日本为最早,始于公元8世纪的唐武则天时期。其次是朝鲜。日文本《孙子兵法》出现于公元1660年。有人统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出版的有关《孙子兵法》的著作已在100种以上。

    《孙子兵法》传播到西方以法国为最早。1772年,法国神父约瑟夫·阿米欧在巴黎出版了法文《中国军事艺术》丛书,其中就有《孙子十三篇》。1905年,英国人卡托普在东京出版了第一个《孙子兵法》的英译本。1910年,布鲁诺·纳瓦拉用德文翻译出版了这部兵法。1943年,《孙子兵法》的俄文本正式出版发行,并作为苏联军事学院的教材。现代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孙子兵法》译本,多达十几种文字,广为流传,备受推崇。

    目前,国内外研究《孙子兵法》的热潮日趋高涨,新的著作陆续问世。但形式活泼、通俗易懂的本子尚属罕见,许多人不得其门而入。因此,将这部“兵学圣典”介绍给国内的广大读者已是当务之急。这正是我们将《孙子兵法》列入《中国传统文化读本》首批出版书目的原因。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二、孙子兵法:计篇

讨论数量:0

请先登录再发表讨论。 2024-11-24

天涯网魂
3 杠 5 星
TA 的文章
TA 的随言
TA 的资源链